1、上林縣簡介
上林縣位于廣西中南部,大明山東麓。東北鄰來賓縣,南接賓陽縣,西南毗武鳴縣,西北連馬山縣,北靠忻城縣,縣人民政府駐大豐鎮,
距廣西首府南寧市132公里,二級公路直通南寧。距湘桂鐵路黎塘火車站73公里,
距貴港市碼頭123公里, 距防城港口318公里。
全縣總面積為1890平方米公里。1999年設有大豐、三里、巷賢、白圩、明亮、喬賢、西燕
7個鎮,澄泰、塘紅、中可、鎮圩、覃排、木山6個鄉,131個村(居)民委員會,688個經濟聯合社,全村民小組1296戶、44.18萬人,人口密集為每平方公里234人,有壯、漢、瑤、苗、侗、布依、毛南、仫佬、滿、回、京11個民族,其中壯族占人口80%以上,瑤族占5%。
人文歷史: 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本縣為桂林郡地。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縣。此后隸屬關系和轄境雖屢有變動,但縣名歷宋、元、明、清一直未變。咸豐七年八月初八日(1857年9月25日)李錦貴率農民起義軍攻占縣城,改上林縣為澄江縣。同治元年(1862年)李錦貴病逝,不久清軍攻占縣城,復改為上林縣。民國時,上林縣名沿清代不變,初屬廣西南寧道。民國15年(1926年)廢道,直隸廣西省政府。民國29年(1940年)劃屬武鳴行政督察區。民國31年(1942年)并區,屬廣西省和第四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上林縣初隸南寧專區專員公署。1951年改屬賓陽專區。1956年,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直隸自治州。1952年10月,本縣北部的藍甲、古蓬、安良、北更、馬蹄、思吉等6個鄉劃歸忻城縣。1953年劃馬山縣福蘭鄉弄步屯歸本縣管轄。1956年劃忻城縣龍門鄉內釋屯歸本縣。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改屬南寧專區員公署,1971年屬南寧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8年冬,上林縣、賓陽縣合并,改稱賓林縣。翌年夏,上林、賓陽分開,恢復上林縣建置至今。2003年6月27日,上林縣并屬南寧市管轄。
2、上林縣
上林縣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縣境中部,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20.9℃,最高氣溫39.7℃,最低氣溫零下1.7℃,年平均降雨量為1789.2毫米,沿大明山一帶年均雨量為2407.5毫米,最高達2600毫米,是廣西六大暴雨區中心之一。年平均無霜期為337天。常年主導風向以東南風為主,西北風次之,平均風速為2.8m/s,地震為2.7度區。
上林縣人杰地靈,氣候宜人,物產豐富,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全縣有無煙煤、石煤、金礦、鐵礦、錳礦、鉛鋅礦、紅銻礦、滑石礦、石英石(水晶石)、大理石、高嶺土等種。
水利資源豐富, 境內河流繁多,
水流湍急,可建多級水電站。全縣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13.8萬千瓦,可開發利用3.12萬千瓦,已開發利用8700千瓦,尚待開發的有2.4萬千瓦。
上林縣境內有三大旅游區,即大明山旅游區、洋渡風景和大龍洞景區。
民族文化
上林是壯族聚居地。約于宋元之際,瑤族由桂西北陸續遷徙到上林,散居在縣境內東部和北部石山地區。唐宋時期,有少數漢族流寓上林,而大量入遷則是在明清兩代。現縣內聚居有壯、漢、瑤、苗、侗、布依、毛南、仫佬、滿、回、京12個民族。上林縣85%的人講壯話,上林壯族歷來在書寫契約、碑文、民謠時,除從漢字中借用同音字表述壯語外,還假借漢字形體創造了許多壯字。
民間節俗有春節、社節、三月三、清明、端午節、達努節、收人牛魂節(六月六)、中元節、中秋節、冬至、送灶君節等民俗還有坐月、吃“三朝酒”、“滿月酒”、拜圣、認干爹干娘干兄妹等。重教崇學是上林的傳統,民間興學比讀蔚然成風?h境內有“嶺南狀元村”盛譽的不孤村。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上林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上林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纯赐械木W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