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泉縣簡介
禮泉位于陜西省關中西北部,
地處黃土高原與渭河谷地交匯地帶,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11鎮4鄉448個行政村,耕地85萬畝,人口45萬。有漢族和回、蒙、滿、藏、土家7種少數民族,近300人。距西安市57公里,咸陽市28公里,東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南靠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關中環線,312國道穿境而過。
禮泉縣位于東經108度17分40秒-108度41分46秒和北緯34度20分50-34度50分02秒之間,東鄰涇陽,西鄰乾縣,南與興平、咸陽相連,北與淳化、永壽接壤。禮泉縣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攝氏度,無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海拔在402-1467米之間,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自然環境十分優越。
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呈階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種地貌。北部屬丘陵溝壑區,內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峻山、朝陽山和芳山等,由西向東走向,綿延40余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4%。
禮泉歷史悠久,鐘靈毓秀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建縣,距今2218年。夏屬雍州,周稱焦獲,秦叫谷口縣(一作瓠口),西漢置谷口邑,屬左馮翊管轄,后改為谷喙縣,東漢并入池陽,南北朝時改稱寧夷縣。盛唐的兩位帝王都安葬在北部九宗山上。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太宗昭陵,占地30萬畝,有陪葬墓200余座,被譽為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美,是目前唐十八陵中保存最為完好的石雕石刻群,F在昭陵博物館藏有文物珍品5000余件。
全縣擁有耕地85萬畝,可利用水面500畝,水能資源100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1.2億立方米,弱部山區土層深厚,海撥高,溫差大,是蘋果最佳適生區,并有森林4.1萬畝,天然草場30萬畝;中部
山系礦產豐富,已探明石灰貯量10億立方米,大理石貯量100萬立方米,出于石灰巖底層的富鍶礦泉水,天純凈,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南部平原土壤肥沃,灌溉方便,盛產糧、棉、油菜。
寧家遺址被稱為“禮泉半坡”;朱馬嘴遺址為研究商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香積寺寶塔歷史久遠,傳說動人;唐太宗昭陵,孤聳回絕,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工藝精湛,翼馬造型獨特,為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的石雕石刻群。五鳳山高大雄偉,重巒疊嶂;朝陽山“前屏昭陵,后環涇水”,奇峰高聳,險峻奪人;涇河龍口峽谷怪石嶙峋,山清水秀,是理想的天然公園,當代建成的縣城報時大樓、中心廣場、泥河大橋、仲橋仿唐街、泔河大橋、50萬畝果園、30萬畝方田和全國聞名的農業行進典型烽火村、袁家村等,日益成為引人注目的現代風景。
2、禮泉縣
禮泉過去是個傳統的農業縣,工業基礎薄弱。改革開放以來,在鞏固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堅持內涵外延發展并舉,管理改革并重,改造開發并進,大力實施“工業富縣”戰略,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1996萬元以上企業35戶,500萬元以上企業14戶,組建了四大工業集團,初步形成了以建材、醫藥、化工、電子、機械、包裝、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
禮泉縣是陜西省農業大縣之一,經過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糧、果、畜、菜四大支柱產業。全縣糧經比由上世紀80年代的85:15調整到現在的30: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先后被國家確定為優質商品糧基地縣、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和“兩高一優”農業示范縣。
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53.94萬畝,總產14.93萬噸,畝產276.79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7萬畝,占播種面積的12.49%。果品生產面積達53.36萬畝,其中蘋果43.47萬畝,梨5.43萬畝,年產果品70.83萬噸。設施菜果總面積發展到1萬畝,設施大棚10000座,蔬菜種植面積3萬畝,年產量4.5萬噸。已建駿馬、史德、裴寨、新時、藥王洞、昭陵、趙鎮等7個鄉鎮共計10個蔬菜生產專業村,建成縣設施示范園、縣農業局設施雜果示范園和駿馬北吳村千畝高效設施示范園區等6個設施示范園。畜牧業特別是奶畜養殖業近年在我縣發展迅猛,2004年,全縣現存欄奶牛6192頭,建成2個千頭奶牛鄉,8個百頭奶牛村。200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2.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6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譯通翻譯公司提供禮泉縣翻譯服務,為體現高度音意統一,同時也體現了公司“誠信待客、以誠立業、共榮發達”的宗旨。公司于2000年7月正式營業,業務以翻譯(口筆譯)為主、以商務中介、軟件開發、技術咨詢服務、網站設計等為輔。公司是禮泉縣知名和有技術實力、也是目前上海市最大最專業的科技型翻譯公司?纯赐械木W站,再看看我們的動態公司業績,眾多和不斷擴大的新老客戶群就知道我們專業不專業。公司目前業務涉及長三角地區等省內較發達的市并輻射到珠三角地區、上海、浙江溫州、福建、廣東及少量海外業務,在建筑、機械、化工,金融,汽車,地質等專業翻譯領域具有領先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