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溯源
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吉林這塊黑土地上繁衍生息。距今約5~1萬年前出現的“榆樹人”,“安圖人”,“青山頭人”是吉林古人類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早期在吉林省境內的人類在長期的互相接觸和影響中,除漢族外,還有三大族系,一為肅慎族后改為挹婁,勿吉,女真,滿族,主要居于東部;二為夫余族及分支高句麗,夫余居西北部,高句麗居南部;三為東胡族的烏桓,鮮卑,契丹,室韋(蒙古)等族,主要居于西部地區!凹帧笔菨M語“吉林烏拉”的略稱,即沿江的意思。原是指今吉林市,當時寫法很不統一,為了統一寫法,清康熙24年(1685年)清圣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下令通稱“吉林”。清初東北不設行省,清順治十年(1653年),吉林市隸屬寧古塔將軍統轄,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至吉林市。乾隆22年(1757年)寧古塔將軍正式改為吉林將軍,光緒33年(1907年)改吉林將軍衙門為吉林省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吉林省省會仍在吉林市。1954年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全國唯一的省與本省中一個市重名的省份。1931年,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被肢解為19省。吉林省僅轄一市一旗17縣。長春當時稱新京特別市,偽滿洲國部。1945年日偽投降,同年12月成立吉林省人民政府,翌年,國民黨占領吉林市,成立吉林省政府。1948年3月,省人民政府遷回吉林市,1954年,長春劃歸吉林省,省會遷至長春市。
地理簡報
吉林省簡稱“吉”,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的中部,地處北溫帶,在東經121°~131°、北緯41°~46°之間。全境東西長
650公里
,南北寬
300公里
,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2%。南鄰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北與黑龍江省為鄰。吉林省是邊疆近海省,處于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中國東北部組成的東北亞的腹心地帶,東部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部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邊境線總長
1438.7公里
,其中中俄邊境線
232.7公里
,中朝邊境線
1206公里
。
東部琿春市處于東北亞地理位置的幾何中心,距日本海
15公里
,距俄羅斯的波謝特灣僅
4公里
。省會長春市位于東北亞十字交通線的交匯點上。
氣候點評
吉林省處于北半球的中緯地帶,歐亞大陸的東部,相當于我國溫帶的最北部,接近亞寒帶。東部距黃海、日本海較近,氣候濕潤多雨;西部遠離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氣候干燥,全省形成了顯著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并有明顯的四季更替。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3
-5℃
,全年日照2200-3000小時,年活動積溫平均在2700
-3600℃
,可以滿足一季作物生長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在550
-910毫米
,自東部向西部有明顯的濕潤、半濕潤和半干旱的差異。全省無霜期中部以西160天左右,東部山區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下旬,終霜在4月末5月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