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古為澧州,梁敬帝紹泰元年(555)西魏拓邊至澧建州。澧縣位于長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與長江直線距離80公里,是枝柳鐵路和207國道跨越長江,進入湖南的第一縣。澧縣北連長江,南通瀟湘,西控九澧,東出洞庭,自古就有“九澧門戶”之稱,是澧水流域和湖南省參與長江經濟開發的一大戰略要地。
澧縣自古地靈人杰。城頭山古文化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現了距今6000年全國最早的古城址,發掘出6500年前當今世界最早的古稻田。這里透露出絢麗的中華文明之光。史載,周將軍白善,楚丞相申鳴,晉尚書車胤,唐詩人李群玉,元狀元郝希賢,武昌起義總指揮蔣翊武,都出生于此。1925年,賀龍曾出任澧州鎮守使,后與肖克、段德昌、廖漢生等領導組織這里的革命運動,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任弼時、王震及郭沫若也曾來此從事過早期革命活動,F為革命老區。
澧縣資源充足,物產豐富,素有“洞庭魚米鄉”、“稻油豐稔甲湖廣、麻桑夙著震九州”的美譽。糧、棉、油、豬、魚為五大農業支柱產品,正常年景每年至少可提供10至15萬噸商品糧、2萬噸商品棉、1.5萬噸商品油、20萬頭商品豬、1萬噸商品魚,禽蛋、水果、茶葉、蠶繭、食用菌等生產也都具備一定規模。先后被定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優質棉基地縣和產棉大縣,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市場開發潛力大。
澧縣歷史悠久?h城自南北朝建州以來,屢為府、州、路治所,縣境內名勝古跡甚多,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以城頭山、彭頭山、雞叫城、八十垱、十里崗、丁家崗為核心的澧陽平原史前文化遺址群已由國家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特別是被評為中華二十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的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發現了中國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壇和古稻田,把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江澤民主席1995年視察澧縣時親筆題寫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蔣緯國先生在臺灣題詞:“中華文明億萬載,澧州古城七千年”。
澧縣英才薈萃。古有周代將軍白善、楚國丞相申鳴、漢代將軍馬伏波、晉朝尚書車胤、唐代詩人李群玉、元朝狀元郝希賢、明朝戶部尚書李如圭和工部尚書李充嗣、民國開國元勛蔣翊武等; 今有原中紀委常務副書記曹慶澤等部級以上領導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將以上現役軍官15人。這里還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學治學之所;南宋楊幺、鐘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戰澧州;作為貢獻了兩千英雄兒女的革命老區,這里還曾是紅軍征戰駐守的重鎮,賀龍曾任澧州鎮守使,周恩來、任弼時、王震、廖漢生、郭沫若等也曾輾轉于此,從事革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