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清區地處湖南省中部偏南,位于邵水以東,資江以南,北望新邵,東鄰邵東,西南、西北和大祥、北塔兩區一衣帶水。雙清區是1997年10月邵陽市行政區劃調整建立的,由原東區主體及郊區的6個鄉組成,因寶慶名勝“雙清秋月”點綴其間而得名,F轄6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68個行政村、50個社區居委會。全區總人口為254576人,現有國土面積139.6平方公里。

    政區資源特點:農副土特產豐富,主要有大棚蔬菜、柑桔、葡萄、草莓、藥材、荸薺、蓮藕等。水利資源較為豐富。境內礦藏有砂金、煤、鐵、錳、釩、大理石、優質石灰石等。煙煤品質優良,市屬新東、肖家沖、短陂橋煤礦座落境內。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91509萬元,工農業總產值12388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0043萬元,農業總產值23846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48元。全區有工業企業192家,固定資產原值1.2978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紡織、機械制造、交通運輸設備制造等為主的工業體系。年產值在2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0家。農業:到2003年底,全區有耕地面積73818畝,人均耕地面積0.29畝,糧食總產量達到21591噸,建成了優質糧食、高檔蔬菜、優良畜禽、名貴花卉等生產基地。交通通訊:境內交通便捷,路網縱橫交錯,320國道、207國道、潭邵高速公路、洛湛鐵路貫穿全境,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81.1公里。全區程控電話裝機6萬門,鄉村全部實現電話程控化。移動用戶已達到10多萬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24部。全區水資源豐富,有水庫15座,資江支流邵水河和洋溪河流經全境。有小水電站2座,年發電量280千瓦時。城鄉電網密布,能滿足生產生活需要。擁有圖書館、文化館、花鼓劇院等文化機構,湖南省祁劇團座落在我區境內。社區文藝活動繁榮,現有各類文體隊伍37個,各類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報刊上發表并獲獎,F有區屬學校42所。雙清區景色秀美,眾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境內共19處文物名勝,其中省級1處,市級3處。宋代定名的寶慶(今邵陽)十二景,“雙清秋月”、“佘湖雪霽”、“龍橋鐵犀”、“洛陽仙洞”、“山寺晚鐘”等均在境內。雙清公園亭閣相映,曲徑通幽;東塔、北塔隔江相望,相得益彰;水府廟飛檐翹角,荷花修竹相映成趣;人民廣場的街心花園、巨型雕塑、音樂噴泉,展示了邵陽欣欣向榮的新風貌。座落在兩路口的“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舊址,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受到人們的景仰。

  雙清區于1997年10月成立,地處衡邵丘陵盆地,丘崗起伏,地勢平緩,屬中亞熱季風濕潤氣候,光照充分,雨水豐沛,四季分明,氣候溫和。人文景觀和自然風景交融,“雙江秋月”、“佘湖雪霽”、“洛陽仙洞”、“山寺晚鐘”等寶慶名景均在境內,雙清公園、東塔公園、水府廟小游園,廣場街心花園、佘湖公園等景區令人流連忘返。
雙清區基礎設施完善,交通便利,以火車站、汽車站為依托,城區干道縱橫交錯,婁邵鐵路、320、207國道穿境而過,特別是已全線通車的潭邵高速公路和即將開通的洛湛鐵路邵冷段進一步鞏固了雙清區的交通樞紐地位。

    建區以來,區委、區政府制訂出了“活市興工、擴城富農、科教領先、開放帶動”的五年發展戰略。一個“開放、文明、繁榮、富強”的新區正迎來新世紀的曙光。2002年實現了工農業總產值9億元,農民人平均收入2800元。

  雙清區市場繁榮、商賈如云,是市區的商貿中心和邵東——市區——新邵“民營經濟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區共有個體工商戶8302戶,電器、汽配、布匹、服裝、副食、飼料、建材等行業的十多家專業批零市場,形成了聯結城鄉網絡型市場結構。其中湘運市場、日恒電器城、湘黔建材城、邵陽布市、三眼井綜合市場等正在向全省乃至全國文明市場邁進。主要產品有雅馬哈油箱、獵豹汽車油箱、柴油機彈簧、紡織品、水泵、玻纖布、潤滑油、蓄電池、水泥、飼料、紙張等,已形成了汽配、化工、紡織、建筑建材、造紙、飼料等六大支柱產業。農業正從單一型的小農生產迅速向綜合開發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